62岁老教授讲古诗一夜爆红:这才是真正“有趣的灵魂”
这段时间,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戴建业火了。
62岁的他,用一口麻城普通话讲活了古诗词,整堂课上妙语连珠、笑点不断。他讲课的片段被发到了网上,仅仅10天,他的抖音便收割了107万粉丝,获赞257万次。
戴建业教授,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、教研室主任、古代文学学科组组长、学术带头人。
主要研究方向: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学、六朝诗歌研究、唐代诗歌研究等。
火到什么程度?
人民日报、央视新闻等大V纷纷为他打call——
朋友圈、微博刷屏——
课堂爆满——
他的课场场都爆满,甚至有些同学为了能坐到位置,提前去蹭前一个老师的课。
学生为了他“洗心革面”——
在大学,学生上课睡觉、玩游戏是普遍现象,而戴建业教授的课堂上,学生们都不打瞌睡了,还认真听讲做笔记。
究竟有多有趣?他讲课的画风是这样的——
评价李白时,他说:
在唐代,自我感觉最好的一个人就是李白,他老人家牛的很,总觉得自己有股子仙气,他其实是个挺搞笑的人,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政治才干,在四十岁那年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召他进京:“哇!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!”一看这德行就知道当不了官。
他讲李白的《赠汪伦》时说:
“那个鬼汪伦走了狗屎运了,李白的一首诗让他流芳千古了,后代人谁都知道唐朝有个农民叫汪伦。”
他谈到李白的朋友圈:
“杜甫是李白的超级粉丝,他去拜见李白,李白就忽悠他一起去访名山、寻仙人、找仙草、炼仙丹,中途还遇见个流浪汉高适,从春天访到秋天,啥也没找到,后来杜甫醒悟了,不干了。”
他讲盛唐的诗歌时这样评价唐玄宗:
“对唐玄宗我们要宽容地理解,他雄才大略,有钱,懂音乐,会写诗,而且又是皇帝,当了20多年才开始腐败,要是我在那个位置,我估计5年就腐败了。”
他说,自诩为唐玄宗“观国宾”的杜甫不过是个“仓库管理员”。
这些有趣的段子在他的课堂中随处可见。
李白、杜甫这些我们印象中的“诗仙”“诗圣”,在他的课堂上成了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,一下子就亲近易懂了。
有句很流行的话把有趣的稀缺与价值说得很到位:
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。
而什么是有趣的灵魂?
正如戴建业教授这般,侃人生,谈文化,聊文学,论教育。
作为一个大学教授,传播快乐当然不是本职。但当诗词和诗人都被当今教育给神化之后,在古诗词离我们越来越远之时,在学生们对古代文学越来越疏远之时,戴建业的存在,就显得格外珍贵了。
他没有把诗词放在高雅神圣的高处,小心翼翼地供奉着、伺候着,他不是诗和诗人的奴仆。
他对古诗的讲解就像街头老伯拉家常一般,幽默风趣、又不失内涵和他自己的态度。
他像一个老朋友一样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,走到诗人面前,撕下他们的伪装,直面他们的欲望与挫折、困窘和理想。然后,把他们的诗掰开了、揉碎了,捏成幽默轻松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,诗的内涵与意境一下子就清晰了。
有趣的本质是平等、真实与共情、理解。
他明白诗人们的好恶、习惯、交际、理想、挫败,所以他能够跟诗人们产生共情,能够以情读诗、以情讲诗,所以他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们感到乐趣。
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教育的意义——用现代人的视角,为学生讲活了古诗词。
他给学生讲解其研究的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学、六朝诗歌、唐代诗歌等领域的文学作品时,一直让古诗和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融合。
“你不让李白脱下唐装穿上西装,唐诗会死。”戴教授说,同样的作品,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新意,这样做不是哗众取宠,而是让现代人真正走进古诗意境,加深对文本的理解。
他也坚决反对为了增加传播度而刻意地乱解、歪解古诗。“文学讲解可以灵活,但前提是准确。”戴教授甚至还反省说,“网上传播我讲唐诗的片断,现在回看仍有少数地方不够准确,我还要继续修炼。”
对于自己掀起的古诗热,戴教授很高兴,因为“算为中国古典文学做了应有的贡献”;另一方面他也奉劝广大诗歌爱好者,要多读一些文字学、音韵学的书,还推荐了语言学家王力的《诗词格律》。
戴建业教授对诗词讲解的走红,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,也不免让我们思考大学的意义。
百年前,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:
大学,非为有大楼之谓也,而为有大师之谓也。
大学之所以是大学,不是因为有大楼,而是因为有大师。
那么什么是“大师”呢?
大,是指知识体量大,就是博学、学术思想能够自成一家;师,就是教人读书、答疑解惑、为人师范。
大师,就是知识渊博、学术思想自成体系、能传道授业解惑又有所坚守的人。
但是,如今大学里一座座高楼起,能够安心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师却不多见了。
老师们都忙着做课题、做项目、发论文,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备课、好好教学,就更别提花费心思来把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又不失本质,让年轻人更能喜欢和接受了。
大学的很多课堂上,学生是能逃就逃,逃不掉的课就只好身在课堂、心在手机。
上课变成了例行公事:老师只顾讲自己的,完成了课时;学生只管玩自己的,拿到了学分。
双方似乎都达到了目的,但却唯独落下了知识。
这种高等教育的病态,让“高等”简直成了一个笑话。
显然,在这种病态的高等教育现状中,戴建业教授如一股清泉,为枯燥的大学课堂注入了生机。
他凭借自己对古诗的精彩解读,不仅留住了学生,还吸引了一大批前去蹭课的旁听生。
有人说,读书无用,是从学生放弃学习开始的。
但其实,很多时候,学生放弃的不是学习,而是没有感情的机械灌输。
戴建业教授爆满的课堂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演艺界曾经流行一句话,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。
这句话早已不适应中国今日“流量为王”的演艺圈了,但是对于讲坛,却依然受用。
戴建业教授在课堂上的举重若轻、拉家常一般解读古诗,靠的便是他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和他平时大量的阅读思考。
他常对学生讲:
“屁股底下要垫几本书,才能坐得正、坐得直、坐得稳、坐得久。”
他自己也是这样:
“大家觉得我用幽默的方式讲述盛唐诗歌,很好玩。但不是好玩就能学好诗词,讲课也不是瞎好玩,每个幽默解读的背后都是我长期读书的积累。”
十年磨一剑,不是虚心岂得贤。
三尺讲台,谈笑风生;陋室之中,信手著文。
与莘莘学子论道;与万千网友分享古诗词中的绮丽诡谲。
戴建业,终归让世人看到了为人师表的最好模样。
当“大师不再”的消极论调甚嚣尘上时,“老戴”的出现,不免让人为之动容:他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呼唤的大师吗?
或许这个时代,我们缺的不是大师,而是戴老身上那一份对于文化的执着与坚守,缺的是一份传递与热爱!